未分类 · 2023年7月5日 10

绪章

一、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出生于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著有《史记》,《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司马迁6岁,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太史公自序》:“谈为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所说,司马谈一直想效法孔子写作《春秋》的精神,写一部体系完整的史书,可惜他只做了一些准备的工作,便病逝于洛阳,临死之前,把他的理想事业,交给了儿子。司马迁在汉武帝时期担任太史公,担任史官,同时为完成父亲愿望,创作了《史记》。

司马氏是世官担任太史,司马迁的历史创作一直到太初末,共有130篇,到他去世后终止。史学界认同司马谈参与了创作少数篇幅,但是从内容和笔法、体例的贡献看,该书基本都是司马迁创作,虽然缺失了万字,但大体保留了原貌。

司马迁早在20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踏遍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各地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对以后编写《史记》有很大帮助。

《史记》还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等,同时参考档案、民间古文书籍。

二、班固和他的《汉书》。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大臣、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班马”。

班固是班彪之子,班超之兄,十六岁入洛阳太学,二十三岁父死后归乡里。以父所撰《史记后传》叙事未详,乃潜心继续撰述力求精善。汉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被人诬告私改作国史,下狱。其弟班超辩明其冤,出狱后被任为兰台令史,奉命撰述东汉开国以来史事,与陈宗、尹敏、孟异等共撰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典校秘书,又自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等列传、载记二十八篇。明帝复命他完成前所著书。他认为《史记》以汉朝“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不妥,决心撰写起自汉高祖、终于王莽共二百三十年事迹的《汉书》。汉章帝时,以文才深得器重,迁官玄武司马。建初四年(79年),章帝召集诸儒在白虎观讲论五经同异,命其记述其事,撰成《白虎通德论》(一名《白虎通义》)。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随窦宪出击匈奴,为中护军,参预谋议。次年,行中郎将事。永元四年,窦宪失势自杀,他受牵连免官、被捕,死于狱中。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修撰《汉书》,是“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作为经学理论家,所编《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将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由《史记》到《汉书》,对项羽的记载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历史理念不同。司马迁对儒家并不是完全推崇的,正如他在《史记》中所说的那样:“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这就导致了他能够相对客观地说明了楚汉战争中的史实,当然这并不代表司马迁毫无立场可言。而班固持有较强的正统观念,因而他在作《汉书》中对一些史实进行了取舍,凸显了汉王朝的正统地位。

第二,评价标准不同。班固等后世史家在认识项羽时,往往会在潜意识里把他与刘邦相对比;相应地以一个君主的标准来评价他。而通过《史记》的记载,我们发现项羽虽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却是一个良好的武将。因为他在君主的位置上,所以他身上不适合做君主的性格特征大都被放大,成为了他的缺点。再加上“成王败寇”思维的影响,使得后世史家对项羽的评价大都存在一定的偏差。

三、司马光和他的《资治通鉴》。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信阳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上三部正史中,只记载了项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到他三十一岁自刎乌江时的八年史事。这些历史,部分读者已有所了解,在本书中不再详细论述。在八年的正史记载中,近五年楚汉之争的故事广为人知,在本书中我写得简略一些。由于项羽的主要功绩在于三年的亡秦战争,这并不是广大读者所熟知的,我就介绍得详细一些。项羽是杰出的军事家,在本书中,更多的是从军事角度记叙这八年的历史。在本书中,我尽可能详尽的探究项羽二十四岁以前的心路历程,尽可能客观公正的介绍项羽两千年来的巨大影响。

四、秦汉时期的历法

颛顼历,秦朝历法,是中国古六历之一。相传“颛顼历”在周朝末期已经制定,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颁行全国,以十月一日为元朔。颛顼历自秦始皇二十六年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共行117年。

据说该历采用的是十九年七闰法,一回归年为365又1/4日(所以是一种四分历),一朔望月为29又499/940日,以十月为岁首,闰月放在九月之后,称后九月。测制年代或为秦献公时公元前366年,至秦始皇一统天下后遍行,经秦朝至西汉太初历制定(公元前104年)始弃。今人朱桂昌著有《颛顼日历表》,是本书编写的依据。

五、年表:

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然而真正有文献记载年代的”信史”却开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见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此前的历史年代都是模糊不清的。司马迁在《史记》里说过,他看过有关黄帝以来的许多文献,虽然其中也有年代记载,但这些年代比较模糊且又不一致,所以他便弃而不用,在《史记·三代世表》中仅记录了夏商周各王的世系而无具体在位年代。因此共和元年以前的中国历史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年表。

第一个对共和元年以前中国历史的年代学作系统研究工作的学者是西汉晚期的刘歆。刘歆的推算和研究结果体现在他撰写的《世经》中,《世经》的主要内容后被收录于《汉书·律历志》。从刘歆以后一直到清代中叶,又有许多学者对共和元年以前中国历史的年代进行了推算和研究。这些工作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他们推算所用的文献基本上不超过司马迁所见到的文献,所以很难有所突破。晚清以后情况有些变化,学者开始根据青铜器的铭文作年代学研究,这就扩大了资料的来源。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又为年代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来源。进入20世纪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又为研究夏商周年代学积累了大量的材料。

版权说明:

《白话史记》(全译本)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台静农先生的倡议下,汇集了台湾十四所院校六十位学人,经过两年的努力,将《史记》全部语译,凡一百六十万字。由台静农先生题写书名并作序出版。司马迁的《史记》贯穿经传,整理诸子百家,纂述了三代而下以至其当代的史事,为中华民族保存了纪元前千余年的历史文化,这一巨著,是先秦所有典籍无可相比的。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了解自已的历史文化,必读《史记》。唯有透过《史记》的认识,才能真正找出中国人的“根”。但因其文字古质,没有相当学力的人是不易读懂的。尤以今时学术分科,除专门文史学研究者外,有能力读此书的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