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之战是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名将李牧率赵军在肥(今河北晋州西)大败秦军的截击战。
一、简介
秦王政十四年初,秦将桓齮率秦军进逼邯郸,赵王迁急命北部边防名将李牧为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抗击秦军。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李牧先是采取筑垒固守,伺机反攻的方针,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又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撤回的秦军。经激烈战斗,大败秦军。桓齮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畏罪逃奔燕国。
二、战役经过
秦王政十三年,秦军在平阳大败赵军。秦王政十四年初,秦将桓齮又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深入赵国后方,大破赵军,斩首十万,杀赵将扈辄,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葶城西南)。秦军进逼邯郸,赵王迁急命北部边防名将李牧为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抗击秦军。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遂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出战。面对赵军坚垒,桓齮认为,秦军远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往援,等赵军脱离营垒后,将其击歼于运动之中。洞悉敌情,不为所动。当赵将赵葱建议救援肥下时,他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秦军主力去肥后,营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于多日来赵军采取守势,拒不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李牧遂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李牧判断桓齮必将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配置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攻。经激烈战斗,大败秦军。桓齮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畏罪逃奔燕国。
三、相关人物
李牧,(前?—前229)战国末年赵国的良将。不战则已,一战必胜。
李牧曾经久居赵国北边代、雁门,防备匈奴。他有自行置吏的方便,税收都归幕府,为士卒的费用。每天杀几头牛飨战士,练习骑马射箭。他制订约束说:“匈奴入边来劫掠,赶快将畜产收入堡垒,有敢于捕虏匈奴的人斩首!”匈奴每次入侵,皆防守严密,而不敢战。这样连续几年,赵王责备李牧,他还是照旧。赵王恼怒,使别将来代替他领兵。结果,屡次出战皆不利,伤亡很多,边地不得耕种、畜牧。赵王复请李牧出任边将。李牧称说有病,闭门不出。一再恳求,才勉强答应说:“大王一定要任命我,必须仍用我的老办法。”赵王只得答应了。
李牧至边地,重申旧约。匈奴几年入边,无所得,但终究以李牧为怯懦。边地士兵屡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李牧从全军中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射手十万人,皆勒令演习战斗。当匈奴小股入边时,佯败不胜,丢弃数千人,恣其杀掠。单于听到这一情况,统率大军侵入赵国边境。李牧多布令人莫测的阵势,开展左右翼的攻击,大破匈奴军,杀十余万骑,破东胡,降林胡,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
李牧不战则已,一战必胜。
公元前243年,廉颇已离赵去魏,赵王以李牧为将而攻燕,取武遂、方城。
公元前235年(赵王迁二年),秦进攻赵。赵以李牧为大将军率兵反攻,大破秦军于肥。李牧因功被封为武安君。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七年),秦大举攻赵,王翦率领上党郡兵卒直下井陉,杨端和率领河内兵卒进围赵都邯郸。赵派李牧、司马尚带领大军抵御。赵王宠臣郭开受了秦国贿赂,造谣说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因此改用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李牧不受命,赵王使人隐微捕得,并杀了李牧,废司马尚。李牧临死,哀叹:“赵将亡!”李牧死后的第二年,王翦大破赵军,俘虏赵王迁。赵灭亡。
司马迁对李牧的冤死,感叹愤慨,他说,赵王“迁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岂不谬哉!”李牧、廉颇、白起、王翦为战国四大名将,大都没有好结局,李牧一死,赵国再也没有可用的大将了。汉文帝后来感叹得不到廉颇、李牧那样的大将,以解除匈奴的忧患。
四、历史意义
肥之战,秦军挟大胜之威而来,李牧则可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面对号称野战天下无敌的秦军,李牧在战略上采取避其精锐、击其惰归之策。当敌军识其意图,企图围点打援诱时,李牧将计就计,用围魏救赵,釜底抽薪之策,攻其必救。在交战时,又采取正面阻敌,两翼包抄的战术,全歼秦军。整个战争进程中,李牧牢牢掌握战场主动权,扬长避短,最终大获全胜。这是围魏救赵的典型战役。凭借此战,李牧获封武安君。
五、评价
肥之战是围歼战的范例。此战,李牧在战略上采取避其精锐、击其惰归之策。当得知敌军识其意图,诱其出战,全歼于野时,遂将计就计,用围魏救赵之策,攻其必救。在交战时,又采取正面阻敌,两翼包抄的战术,全歼秦军。这是一个围魏救赵的典型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