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 · 2024年5月3日 0

齐桓公北伐山戎 

    据史书记载,西周幽王死后,申侯等拥立太子宜臼为天子,是为周平王。由于镐京残破,又处在犬戎兵力控制之下,周平王在晋、郑等诸侯国的保护下,于公元前770年把国都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西),史称东周。东周是个徒有虚名的王朝,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两个时期。春秋时期是奴隶制度瓦解与封建生产关系发生的时期。

春秋时期,邦国林立。见于史书记载的一百多个,亦有“八百诸侯”之说,有的八十里,一百里就是一个国。到春秋时期,兼并成为一百七十多个大大小小的侯国。而在今河北地区的有大诸侯国燕,小诸侯国有:邢(今邢台)、孤竹(今卢龙一带)、会支(今滦县、迁安一带)、无终(今玉田西北)、代(今蔚县东北)、鲜虞(今正定东北)、肥(今蒿城西)、鼓(今晋县西)。这些诸侯国,为了个人利益互相争战残杀,于是中国进入了诸侯兼并、大国争霸的春秋时代。此时较大的两个诸侯国齐、燕争战数十年,终于停战,双方以大河(黄河)主流河道为界(约今景县、泊头、杜林、兴济、桃杏至黄骅北入海处),沿河西、北为燕地,河东、南为齐地。

公元前686年冬,齐国发生了争夺君位的动乱。几个月以后在鲍叔牙等人的辅佐下公子小白登上了王位,是为齐桓公。心怀雄心大志的齐桓公在鲍叔牙的极力举荐下,任用管仲为相,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经十多年的苦心经营,齐国终成“霸主”。

    东南与齐国相邻的燕国是周武王灭纣后封召公奭于北燕,至燕庄公时已百年。此时居燕北的山戎日渐强盛,屡屡南犯燕国,甚至越过燕境击赵、邢、齐等国。史载燕宣侯五年(公元前706年),山戎越燕而伐齐,齐釐公与之战于齐郊。燕国饱受其害,公元前697年,燕桓公即位,被迫由蓟迁都到临易(今河北容城东南阳村)。

    山戎是因为活动于山间、兵民一体而得名。在公元前七世纪,已发展为具有雄厚实力的一个国家。当时的燕国较弱,于是经常受到山戎的骚扰。公元前664年,山戎又大举南侵,攻打燕国。燕国不敌,燕庄公急忙派使者日夜兼程从燕国的首都(今北京地附近)赶往齐国首都(今山东临淄),向齐桓公求救。齐桓公因采取了“尊王攘夷”的政策,国家很快强大起来。到公元前681年诸侯国推举齐桓公做“盟主”。盟约上确定一是尊重天子,扶助王室;二是抵御别的部落的侵袭;第三是帮助弱小和有困难的诸侯。因此各国向齐进贡,归服于齐。

   齐桓公接见了燕国的使者,询问山戎侵扰燕国的情况,管仲认为山戎灭燕国以后不会满足,会借势南犯齐国,而齐国的安全和强盛必须有燕国作为北部的屏障以为缓冲,遂极力上谏齐桓公遵守盟约迅速出兵助燕伐击山戎。齐桓公接受了燕国的请求和管仲的建议,立即决定亲率十万大军去解救燕国,讨伐山戎,管仲与鲍叔牙亦随军出征。

管仲等在今南皮一带建立第一个临时军事基地,以保障北伐的顺利进行。齐桓公一举扫清了在燕国交界处侵扰的敌军,安定之后,随即向西开进今河间、任丘一带,进行了集结。然后至临易(今雄县北)与燕庄公组成联军,入西山(太行山)击山戎。山戎在齐燕二十万联军的攻击下溃败北逃,在今北京一带抢掠后逃至今承德一带。齐桓公没在北京一带站脚,一鼓作气率军进入承德一带的山区,追击山戎。大败山戎、会支(今滦县、迁安一带),再长驱直进至今锦州“斩孤竹而南归”。经过八个月的战争,解除了燕齐两国的北境之扰,以至百年之间山戎再也没有侵扰过燕国。齐燕联军得胜班师,在返回的途中,发生了一件千古佳话。原来班师时齐桓公率大军在深山老林中迷了路,走不出迷谷。管仲建议齐桓公找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头前走,居然真的领着人马走出了迷谷。于是给后世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成语——“老马识途”。

齐桓公的帮助使燕庄公感恩不尽。齐桓公启程回齐国时,燕庄公送了一程又一程,不知不觉,竟送到齐国国境(今沧州界)。齐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立即把这一块地割给燕国。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桓公此事:“山戎伐燕,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返。”《韩非子·说林》中说:“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秋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