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广国,字少君,清河郡观津县(今河北省武邑县)人,是汉文帝窦皇后的弟弟,德才兼备,群臣敬服;主要成就是后来广国被封为章武侯,未授要职,让其出谋划策,窦氏姐弟所为,朝野赞誉,对形成“文景之治”起了重要作用。
窦少君二十岁时,被主人派到深山中烧炭。白天卖苦力,晚上就和上百烧炭工一起睡在石崖泥壁之下。谁知道飞来横祸,一天夜里,山泥倾泻,整个临时窝棚都被碎石流泥掩埋,上百名烧炭工都死于非命,只有窦少君因为年小力弱,在争抢卧位时被工头排挤到了窝棚边缘的缘故,侥幸得以生还。
一下子死了这么多奴仆雇工,所有死者的家人都哭闹不休,财主一家在河南宜阳呆不下去,只得远远地躲到长安城里来避风头。窦少君自然也就跟着主人迁居长安。
大概是对自己大难不死的庆幸,窦少君到长安的第一件事,就是占了一卦,看前途吉凶如何。谁知却得了一道丕极泰来的卦辞,说他不但再无性命之忧,而且几日之内就要成为皇亲国戚得以封侯。
窦少君对这个占卜结果半信半疑,但是当他听说新皇后是观津窦氏,却大有如梦初醒的感觉,于是壮着胆子上书自陈,说自己就是皇后失散多年的弟弟。
接到上书的官员不敢怠慢,连忙将这个消息汇报给了皇家。
文帝于是和窦皇后一起召见了这个奴仆。
然而岁月茬苒,窦皇后十几年来,在宫室中养尊处优,面貌与昔日没有太大差别,而窦少君当年与姐姐分手时还是幼儿,此时却已成年,他认识姐姐,姐姐却已经认不出他来了。虽然他还记得曾与姐姐一起去采桑而不慎摔下树的事情,窦皇后也不敢贸然认亲。于是又问他:“还有没有别的验证之事呢?”
窦少君毫不犹豫,就把当年姐姐临入宫前,与自己在驿站生离死别、沐发乞饭的情景回忆了一遍。(当时他不过四五岁年纪,记忆力竟已有这么好,实在聪明。由此可见,窦皇后也是一个聪慧的女子。)
窦皇后听完,控制不住情绪,不顾身份地一把将弟弟紧紧地搂住,姐弟俩涕泪交加。左右侍女宦官,于是也纷纷伏地,哭泣出声,以衬托皇后的哀伤文帝对妻子能够与兄弟团聚,也颇为感慨,于是赏赐了窦氏兄弟田地宅院,还有大笔金钱,让他们就近住在长安。
薄太后也对儿媳的身世十分怜惜,紧跟着也下了一道诏书,追封窦皇后的父亲为安成侯,母亲为安成夫人,在窦氏的家乡清河为他们设立墓园,封邑二百户,由地方长官按薄氏宗祠的规模四时祭拜。
原本孤苦无依的窦皇后忽然平地里冒出了两个正当壮年的兄弟,颇令吃够了吕氏外戚苦头的文臣武将们起鸡皮疙瘩,唯恐大汉朝冒出一家暴发户外戚,比吕家更不知起倒。
于是他们先下手为强,由绛侯、灌将军等出面向文帝进谏,说窦氏兄弟出身寒微,不懂礼仪也没有学问,所以不宜封授官职,只好做富贵闲人,而且还要选择一些有操行道德和学问的长者与他们比邻而居,每天监督教导他们才行。
文帝采纳了这项意见。于是窦长君、窦少君就此教育成了谦谦君子,时间长了,他们非但不曾参与政事,就连国舅爷的尊贵身份都自觉地忽略不计。
文帝想让他做丞相,窦皇后却不同意,她对文帝说:“恐怕天下人议论你私爱广国。”文帝反复思虑言之有理,广国亦面见文帝,据理劝说,陈述利弊,坚决不肯接受。
窦长君(?~公元前154年),本名窦建,字长君,清河观津(今河北省武邑县)人。西汉外戚大臣,汉文帝刘恒皇后窦漪房哥哥。
父母早逝,兄妹三人战乱失散,辗转相聚于汉宫。得到窦皇后重赏,安置于长安居住。得到有德长者教育,谦让有礼,淡泊明志。
汉文帝驾崩后,窦太后主掌国事,追封窦长君为南皮侯,其子窦彭祖袭爵。
《史记 季布栾布列传》记载:
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闲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译文:
楚地有个叫曹丘的先生,擅长辞令,能言善辩,多次借重权势获得钱财。他曾经侍奉过赵同等贵人,与窦长君也有交情。季布听到了这件事便寄了一封信劝窦长君说:“我听说曹丘先生不是个德高望重的人,您不要和他来往。”等到曹丘先生回乡,想要窦长君写封信介绍他去见季布,窦长君说:“季将军不喜欢您,您不要去。”曹丘坚决要求窦长君写介绍信,终于得到,便起程去了。曹丘先派人把窦长君的介绍信送给季布,季布接了信果然大怒,等待着曹丘的到来。曹丘到了,就对季布作了个揖,说道:“楚人有句谚语说:‘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你季布的一句诺言。’您怎么能在梁、楚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呢?再说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由于我到处宣扬,您的名字天下人都知道,难道我对您的作用还不重要吗?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季布于是非常高兴,请曹丘进来,留他住了几个月,把他作为最尊贵的客人,送他丰厚的礼物。季布的名声之所以远近闻名,这都是曹丘替他宣扬的结果啊!
中国古代的爵位最早在殷商和西周时代就存在的是伯、侯、子三阶。伯是霸者的意思,只授予侯中的最有力者且只有东、南、西、北四位。
侯是指拥有国家人民的小君主,对上面的王负责。子原来是王宫廷中重要的官员到了周代渐渐变成拥有土地人民较小的封建主(有知识的人都知道封建指的是封分建制和以后的“封建”社会不是一个概念,中国历史上封建时代从何而始历来有争论)。
西周时又出来一个爵位:公。公是指与王的最亲的和最有作为的宗室,作为和一般性的侯的区别所以称为公。原本是没有男这个爵位的,有一个内容和意思上很接近的爵位:田或者叫甸,也有称为附庸的。据说统一中国的秦最初也不过是一个附庸国罢了。
公而王、由王而皇帝成为权臣篡位的必经之路,公的称号和加九锡一样成为野心家的代名词。公、侯、伯、子、男五爵最早是在宋代一起出现的,但明代废止了子、男两个阶位,所以明代的伯爵是最低的一阶爵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