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秦襄公、卫武侯等诸侯武装护送下,自镐京迁都至洛邑,中国历史步入至东周时期。伴随着平王东迁,周天子地位衰落、诸侯势力发展、周边部族侵扰这一错综复杂的形势,一些大的诸侯国为抵御周边部族的内侵、稳定统治秩序,开始图谋争霸,企图用霸主来代替周天子,进而控制诸侯。正如《史记·周本纪》所说:“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这是一个混乱的时代,也是一个学术思想异常活跃、文化成就异彩纷呈的时代。这里有惨烈的诸侯兼并战争,也有儒墨道法等学派的“百家争鸣”。正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变革,才造就了秦朝的社会转型,这一转变的阶段就称之为“周秦之变”。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秦朝与西周相比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还是社会结构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次转型从春秋时期的礼乐崩坏开始,到商鞅变法之际发生剧烈变化,并以秦始皇建立帝制为终点。这次社会变迁不仅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剧变,而且还包括国家政策、社会结构乃至意识形态方面的转型。
政治上,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世卿世禄制到封建官僚体制。
分封制与世卿世禄制是周王朝统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春秋战国以后,各国为加强国家力量,削弱贵族势力,新增国土不再分封出去,而是由国君直接统辖郡县,派遣官吏进行管理。郡县制的建立,使得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比较系统和健全的行政机构,郡与县的长官由中央委派,国君直接掌握郡、县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大权。这就加强了中央集权。
国家的各级官吏也不是由贵族世袭担任,而是由国君选取有才能的人担任,并且可以随时撤换。至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他将郡县制推行到全国,从中央到地方也全面推行了官僚制。在奴隶制政权中,世袭的卿大夫平时担任各种文官,战时又成为统帅军队的将领,文武不大分职。封建政权建立后,出现了“官分文武”,文臣武将各司其职。国君之下有将和相,适应了当时政治和军事需要,分散了大臣的权力,可以起互相监督作用,便于国君控制。
秦统一六国后于各地推行郡县制
经济上,从土地公有的井田制到“使黔首自实田”的土地私有制。
西周时期,土地为最高统治者周天子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实行分封制,各级贵族有占有权和使用权,土地不能随意买卖、转让。西周末年,井田制逐渐瓦解,《国语·周语》记述周定王派人去宋国,途径陈国时,就看到那里“野有庾积,场功未毕”的“公田不治”景象。与此相反,一些奴隶主却尽量驱使奴隶从事荒田的开垦,使西周末期以来不在税收之列的私田急剧增加。春秋战国以后,各国相继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时,即在国内极力推行土地私有制。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诏“使黔首自实田”,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并保护土地私有制。
商鞅变法,推行土地私有制
思想文化上,从推崇“敬天保民”的礼乐思想到推崇以吏为师的法家思想。
西周初年,周公等统治者吸取殷商灭亡的教训,认为应该在尊天的基础上重视人民,从而确立了“敬天保民”的统治思想。此外,周公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分别尊卑贵贱的礼仪体系。春秋时,礼崩乐坏,士人百家争鸣提出了不同的治国理念,在各国的变法中,以法家为指导思想的商鞅变法最为成功,使得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并最终统一六国。于是法家思想成为秦朝最高统治思想,在全国范围内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推行严刑峻法。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
社会结构上, 从小共同体本位到大共同体本位,这是“周秦之变”的根本。
西周实行宗法制,人们只知其家,不知其国;只知其亲,不知其君。国家社会由一个个较为封闭的家族构成,这就是小共同体本位。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天子大权旁落,各个诸侯国逐渐强大起来。各国不约而同地开始变法,削弱家族势力,增强国家力量与君主权威。其中以商鞅变法最为突出,秦国大力发展私有制,利用奖励耕战以及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推行小家庭政策等手段来破除小共同体,将人们对家族的忠诚转移到作为国家代表的君主之上,以君主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通过君主专制的方式加强中央集权,形成全国一体的大共同体,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历史学家秦晖先生说:“周秦之变的本质是从小共同体本位的周制到大共同体本位的秦制,其他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转型都是这一转变的具体体现。周秦之变基本奠定了以后两千多年帝制中国的制度精神,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发:历史智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