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在陈胜、吴广率领下,继攻取蕲县后,不到一个月又连克铚(今安徽省濉溪县)、酂(今河南永城西)、苦(今河南柘城县北)、柘、谯(指谯县。在今安徽省亳州市)等五县,很快把起义的火种带到了自己的家乡中原大地。陈胜打下陈县后,就以陈县为都城,“号为张楚”,国号为“张楚”(即张大楚国之意,一说以张大楚国为口号),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后陈胜被部下庄贾所杀,政权内部推举了真正的战国楚国王室后裔景驹继任为第二代领导人,但数月后被秦末诸侯项梁攻灭,张楚灭亡。
国号
“张楚”一词,是在秦末陈胜、吴广领导农民大起义时出现的。最早见于《史记》,如《秦始皇本纪》云:“七月,戍卒陈胜等反故荆地,为‘张楚’。”
《高祖本纪》云:“秦二世元年秋,陈胜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云:“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另外,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三号墓中发现的帛书上,亦有“张楚”一词。这里所说“张楚”的确切含义,史家解释颇不一致,至今尚无定论。
有人认为,陈胜、吴广起义时,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国号为“大楚”。当农民起义军占据陈县之后,正式建国号为“张楚”,这是陈胜农民政权的第二个国号。
有人不同意上说,认为《史记》等记载“号为张楚”,其中的“张”字用作动词,是“张大”的意思。“张楚”是一个动宾词组。所谓“号为张楚”,就是号召要张大楚国的意思,而不是陈胜真正做了“张楚王”,建立了“张楚国”。至于陈胜为什么要“号为张楚”,是因为农民军要打着楚国的旗号,以张大楚国来号召人民起来反抗秦王朝的统治。这是一种宣传,一种争取人心的策略。
有人认为,“张楚”的“张”字是动词,是“建立”的意思,而不是“张大”之意。因为这时楚国早已被秦所灭,灭亡了又怎能谈得上“张大”呢?因此,“号为张楚”,应解释为宣称为了建立楚国。
有人则以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资料为依据,认为帛书《五星占》中的土星行度表等,皆是一种表格,列有秦及汉初纪年,其间有“张楚”而无秦二世年号,这说明汉初是把“张楚”作为名词使用的,与“秦”、“‘汉”、“秦始”、“孝惠”等并列,既是国号,也可纪元。当时,陈涉并未统一全国,而且时间又短,史书记载不一是很自然的,但帛书资料为楚地文献,其用“张楚”二字,较之其他史书当更为可信。因此,称陈胜所建立的政权为“张楚政权”、“张楚国”、“张楚王”是可以的。
也有人认为,据史书记载,“张楚”就是“大楚”。这是偏正词组,而不是动宾同组。从古代词义看,“张”可训“大”,义可通用。陈胜的国号是“大楚”,也就是“张楚’。这个偏正词组的全称,可能在比较正式的场合才偶一用之,而通常又称“楚”,就像“大汉”“大唐”等通常“称”汉“唐”一样此外,还有人认为,“张楚”是陈胜自立的“王号”。
历史沿革
建立政权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之后,立即如原烈火,四处燃烧起来。起义军首先攻蕲(今安徽宿县南),下。接着,陈胜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薪以东,自己则率主力向西北进击,连克铚(今安徽宿县西)、酂(今河南永城西南)、苦(今河南鹿邑)、柘(今河南柘城)、谯(今安徽亳县)等地。起义军进展迅速,屡战省捷。大军所至,人们“赢粮而景从”。当起义军逼近陈(今河南淮阳)时,已是一支拥有战车六七百乘、骑兵千余、步卒数万人的队伍了。
起义军决定集中兵力攻陈。陈的郡守、县令都不在,只有郡丞率师抵抗。但他们一战即败,那丞死。陈胜乃入据陈。陈原是西周、春秋时陈国的都城,又是楚的后期国都。秦灭六国后,还在这里设置郡、县治所,加强防卫,把它视为皇朝在东方的重要统治据点。所以,起义军顺利克陈,首战告捷,不仅直接打击了貌似强大的秦军,而且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起义军入陈后,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陈胜很快就在这里召集三老、豪杰等“皆来会计事”,决定正式成立农民革命政权。三老、豪杰一致认为,陈胜“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功勋卓著宜立为王。在大家拥戴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史记·秦始皇本纪》云:“戌卒陈胜等反故荆地,为张楚。” 《史记·天官书》说:“秦遂以兵灭六王,并中国,外攘四夷,死人如乱麻,因以张楚并起。”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中的《土星行度表》里还有以“张楚”纪元的确凿记载。所以,“张楚”作为陈胜政权的称号或国号,应是确定无疑的。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李奇云:陈胜“欲张大楚国,故称张楚也”。颜师古注《汉书》引刘德说:张楚,“若云张大楚国也。当然,陈胜这样做,并不是真正为了“复立楚国之社稷”,而是出于一种策略上的考虑。
发展壮大
“张楚”政权的建立,使各地农民纷纷投入起义行列,“家自为怨,人自为斗,各报其怨,而攻其仇”。 《史记·秦始皇本纪》写道:陈胜为王后,“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史记·陈涉世家》也说:“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在一段时间内,群起反秦的数百人以至数千人的起义队伍,各地多有,“不可胜数”。如早已“亡之江中为群盗”的刑徒英布等,这时就正式“聚兵数千人”以“叛秦”。在东阳(今江苏盱眙东南),人们亦杀其县令,“相聚数千人”,并有“异军苍头特起”。 在淮海之间,还有凌县(今江苏泗阳西北)人秦嘉、铚县(今安徽宿县西)人董緤、符离(今安徽宿县东北)人朱鸡石、取虑(今安徽灵壁东北)人郑布、徐县(今江苏泗洪南)人丁疾等,在“陈王初立时”相继起义。他们共同将兵攻郯(今山东郯城),一度把秦东海郡守庆围困在这里。还有,陈胜称王后,故鲁一带的许多儒生也“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委质为臣”。
在农民起义大好形势的影响与推动下,一些前六国的旧贵族和官吏也被卷进了反秦斗争的浪潮。陈胜入陈后他们也求见陈胜,加入了反秦行列。农民大起义的风雷,搅动了社会的各个阶级与阶层。六国旧贵族卷入反秦的激流,一方面扩大了反秦的社会势力,孤立了统治集团,加速了秦朝的瓦解;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反秦往往是为存亡继绝,据地为王,恢复旧的社会秩序,夺回早已失去的天堂,因而不可避免地给整个斗争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与危害。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这种影响与危害日趋严重,以致酿成反秦队伍内部的分裂,并使陈胜农民起义军陷入了失败的困境。
苏公网安备32131102000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