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公,楚汉之际洛阳新城三老,因献策助刘邦确立伐项羽的政治合法性留名史册。公元前205年,时年八十二岁的董公于刘邦途经新城时进言,提出“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等策略,指出项羽弑杀义帝乃“天下之贼”,建议刘邦率全军素服发丧以彰仁义。刘邦采纳其议,为义帝举哀三日并发檄文共讨项羽,事后封董公为成侯 。在小说《西汉演义》中,董公被描述为目击英布杀害义帝后组织寻尸安葬的关键人物,与百姓怒斥英布并寻得义帝尸体妥善安葬。秦汉时期“三老”为基层职务,由德行与威望兼备者担任,董公以此身份参与楚汉政治博弈。
人物生平
公元前205年,刘邦经过洛阳新城,身为当地三老的八十二岁的董公向刘邦告知义帝被项羽杀害。并跟刘邦说:“臣听说’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所以说:’明其为贼,敌乃可服。’项羽无道,流放并杀害他的主上,是天下人的公敌。仁不用勇猛,义不用力量,大王应该率领三军之众为义帝发丧,告知诸侯们一同讨伐项羽,这样四海之内谁不仰慕您的德行,这是三王的举动。”
刘邦听后为义帝发丧大哭三天,号召众诸侯讨伐项羽,并封董公为成侯。
史料记载
汉王南渡平阴津,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王曰:”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为贼,敌乃可服。’项羽为无道,放杀其主,天下之贼也。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大王宜率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诸侯而伐之,则四海之内莫不仰德,此三王之举也。”于是汉王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哀临三日,发使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江南,大逆无道!寡人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苏公网安备32131102000660号
“三老”是县的下一级官员,类似乡长。作为有头脸的基层干部(副科级),“三老”少不了查证调停民事纠纷,算是负责教化,但他的主要工作还是收税。当时农民田里打的粮食,十分之一要上缴国家(就像现在的个人所得税);农民的宅居地(住宅附近用于种菜养鸡的那片小地)归个家所有,要上缴户税,主要用于养兵。
通常作为一种职务的名称,即具备正直、刚克、柔克三种德行的长者。推举这种长者来担任。一般来说权利、任务类似族长之类,只是族长的对象是一个宗族,三老往往是地域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