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少年时就喜好军事,后来侍奉秦始皇。始皇十一年(前236),王翦带兵攻打赵国的阏与,不仅攻陷了它,还一连拿下九座城邑。始皇十八年(前229),王翦领兵攻打赵国。一年多就攻取了赵国,赵王投降,赵国各地全部被平定,设置为郡。第二年,燕国派荆轲到秦国谋杀秦王,秦王派王翦攻打燕国。燕王喜逃往辽东,王翦终于平定了燕国都城蓟胜利而回。秦王派王翦儿子王贲攻击楚国,楚兵战败。调过头来再进击魏国,魏王投降,最后平定了魏国各地。
秦始皇灭掉了韩、赵、魏三国,赶跑了燕王喜,同时多次战败楚军。秦国将领李信,年轻气盛,英勇威武,曾带着几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击到衍水,最后打败燕军捉到太子丹,秦始皇认为李信贤能勇敢。一天,秦始皇问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国,由将军估计调用多少人才够?”李信回答说:“最多不过二十万人。”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说:“王将军老喽,多么胆怯呀!李将军真是果断勇敢,他的话是对的。”于是就派李信及蒙恬带兵二十万向南进军攻打楚国。王翦的话不被采用,就推脱有病,回到频阳家乡养老。李信攻打平与,蒙恬攻打寝邑,大败楚军。李信接着进攻鄢郢,又拿了下来,于是带领部队向西前进,要与蒙恬在城父会师。其实,楚军正在跟踪追击他们,连着三天三夜不停息,结果大败李信部队,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而逃。
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见到王翦道歉说:“我由于没采用您的计策,李信果然使秦军蒙受了耻辱。现在听说楚军一天天向西逼近,将军虽然染病,难道忍心抛弃了我吗!”王翦推辞说:“老臣病弱疲乏,昏聩无能,希望大王另择良将。”秦始皇再次表示歉意说:“好啦,将军不要再说什么了!”王翦说:“大王一定不得已而用我,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满口答应说:“就只听将军的谋划了。”于是王翦率领着六十万大军出发了,秦始皇亲自到霸上送行。王翦临出发时,请求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秦始皇说:“将军尽管上路好了,何必担忧家里日子不好过呢?”王翦说:“替大王带兵,即使有功劳也终究难以得到封侯赐爵,所以趁着大王特别器重我的时候,我也得及时请求大王赐予园林池苑来给子孙后代置份家产吧。”秦始皇听了哈哈大笑起来。王翦出发后到了函谷关,又连续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有人说:“将军请求赐予家业,也太过分了吧。”王翦说:“这么说不对。秦王性情粗暴对人多疑。现在大王把全国的武士调光特地委托给我,我不用多多请求赏赐田宅给子孙们置份家产来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竟反而让秦王平白无故地怀疑我吗?”
王翦终于代替李信进击楚国。楚王得知王翦增兵而来,就竭尽全国军队来抗拒秦兵。王翦抵达战场,构筑坚固的营垒采取守势,不肯出兵交战。楚军屡次挑战,始终坚守不出。王翦让士兵们天天休息洗浴,供给上等饭食安抚他们,亲自与士兵同饮同食。过了一段时间,王翦派人询问士兵在玩什么游戏?回来报告说:“正在比赛投石看谁投得远。”于是王翦说:“士兵可以派用了。”楚军屡次挑战,秦军不肯应战,就领兵向东去了。王翦趁机发兵追击他们,派健壮力战的兵丁实施强击,大败楚军。追到蕲南,杀了他们的将军项燕,楚军终于败逃。秦军乘胜追击,占领并平定了楚国城邑。一天后,俘虏了楚王负刍,最后平定了楚国各地设为郡县。又乘势向南征伐百越国王。与此同时,王翦的儿子王贲,与李信攻陷平定了燕国和齐国各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兼并了所有的诸侯国,统一了天下,王将军和蒙将军的功劳最多,名声流传后世。
项燕(?—公元前223年),泗水郡下相(今江苏宿迁市宿城区)人。战国末年楚国名将,抗秦将领项梁之父,西楚霸王项羽的祖父。
项燕出身于“世世将家,有名于楚”的楚国项氏,世代为楚国将领,因封地在“项”便以封邑之名为姓。项燕生活在战国末期,正是秦国征服六国,楚国同秦国交战之时。项燕作为项氏后裔、楚国大将,更是秦楚交战中的先锋。在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六国抗秦战争不断失利、楚军接连败北的艰难形势下, 项燕率楚军英勇进击, 击败秦将李信统帅的二十万进攻楚国大军。但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国大将王翦又率六十万大军进攻楚国,战况急转直下,王翦采用了“以逸待劳”的战术,导致项燕防备松懈之后偷袭项燕军,大破楚军,攻下楚国首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虏了楚王负刍。项燕败退至蕲南(今安徽宿县东,又说今湖北蕲春西北),拥立昌平君为楚王, 在淮南继续坚持抗秦。次年,王翦追击楚军,项燕为王翦围逼而自杀。
项燕虽兵败身亡,但他曾在与强秦的对战中大获全胜,又勇而有谋,爱护士卒,深得楚人爱戴与信任。虽身已死,但威名远播。在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反秦起义,就以公子扶苏和项燕为旗帜,在当时“苦秦久矣”的社会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项梁、项羽作为项燕后人,不仅继承了其军事才能,还借助其在楚地威望继续其未竟的抗秦事业,最终完成了灭暴秦之功。
人物生平
家世出身
项燕世代为楚国将领,封地在项,其子孙便以封邑之名“项”为姓氏。历代学者皆认为“项县”即为周代分封姬姓族人的“项国”,世居于此的周朝后裔也以“项”为姓,如七岁便为孔子之师的项橐,但与项燕一脉并不同祖也不同宗。“项县”于楚国地位重要,据《水经注》记载,项城在颖水之滨,郢陈南侧,寿春(今安徽寿县)的北侧。颖水往东流经项城,楚襄王曾在此修筑外城,把项城作为别都,都内西南的小城就是项县的旧城,从前是颖州(今安徽阜阳)的治所。在秦人破郢,楚祚东迁后,项作为楚国的一座重要都邑,其地位相当于楚之郊郢。
大破李信军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国的统一大业已为期不远,当时未被征服的国家中仅有楚国能与之抗衡。秦王用尉缭的计策,急欲伐强楚。他向年轻将领李信询问取楚兵数所需 ,李信回答二十万即可,老将王翦则说非六十万不可。秦王以为王翦生怯,将其贬斥出京。任命李信为大将,蒙武为副将,共率二十万兵往南向楚进军。
李信攻平舆(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蒙武攻寝(今河南省沈丘县东南),接连获胜之后,李信又攻鄢郢(今河南淮阳陈邑),破城后,继续引兵西进,与蒙武会于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东)。项燕率军紧随李信军后,三日三夜未停歇,最终攻破李信麾下军营两座,杀都尉七人。秦军败走,项燕追李信军于平舆,并收复的此前丢失的国土。蒙武听闻李信的败绩,也放弃了会师城父的计划,退回赵国界内。项燕大败李信军,此役是秦攻灭六国后期战争中少有的失利。
拥立昌平君
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李信攻楚失败后,秦王改派已经告老还乡的王翦率军六十万再次攻楚。王翦以绝对优势兵力占领了陈以南至平舆(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一带,并俘虏楚王负刍。楚国失王后,项燕拥立楚考烈王庶子昌平君熊启为新王。昌平君自小成长生活在秦,并仕于秦王政朝,但在李信攻楚期间反秦于郢陈,郢陈陷落后,撤退回到楚国。与秦王政事不和,谢病归老至楚国旧都郢陈(即鄢郢,今河南淮阳陈邑)。昌平君继承楚国王位后,项燕仍担任大将,在淮北继续抗击秦军。
兵败身死
王翦率军占领平舆后,采用“以逸待劳”的战术,养精蓄锐,坚守营垒不与楚人对战。项燕率军多次主动向秦军发起攻击,但求战不得于是向东撤退。此时王翦却率军追击,大破项燕率领的楚军,并一直追击楚军至蕲南(今安徽宿州),项燕最终死于此战。项燕之死代表了楚军的全线溃败,随后王翦在楚地节节连胜,于秦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国改为楚郡。
秦末农民起义时,陈胜为从民欲,诈称公子扶苏、项燕。陈胜是楚人、他面对的渔阳戍卒也是楚人、起事之地尽皆楚地,以“项燕”为旗号,再次反映了项燕在楚地的威望和号召力。而项燕未竟的抗秦事业,由其子项梁发端,其孙项羽接其力。项梁、项羽之影响力与以项燕为代表的项氏一族,在楚国的威望不无关系,即如陈婴言“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想要完成灭秦大业,还要倚仗项羽这样的名门望族。项羽也不负众望,最终在巨鹿之战中,灭秦军主力,被诸侯拥立为共主,基本完成了灭秦大业。
历史评价
秦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陈胜评价项燕,作为楚国将领,数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卒,楚人非常敬重他。
清朝学者李寿蓉认为项燕诚谓楚国之一员猛将,一是因以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辅之以久经沙场的老将王翦,穷尽全国兵力至六十万才敢涉足项燕镇守的国境;二是城父之战中,项燕率军作战三天三夜,转败为胜,击溃蒙武、李信带领的强秦二十万军。其后在与王翦军交战中,王翦率军按兵不动,军中以投石超距为戏。项燕率军数次挑战无果后领兵向东,旋即被王翦军破于蕲南,兵败身死。人动我静、人劳我逸、人竭我盈,皆是兵法。自古以来,身为将领,皆读兵书。项燕却未尝学习兵法知识,由此落败。他的后代子项梁、孙项羽继承有祖父风范,战胜抑或战败皆有枭雄之姿。在历史长河中若项燕者亦不乏其人。
相关争议
死亡原因
关于项燕之死,《史记》中有五处记载,两种说法。《楚世家》、《项羽本纪》、《王翦列传》和《蒙恬列传》皆载项燕是被王翦所杀;《秦始皇本纪》则说于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率军攻楚,楚军溃败后,昌平君死,项燕自杀。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司马贞《索隐》认为因项燕是在王翦军队的围逼之下自杀,导致了记载的不同。
死亡时间
项燕的具体死亡时间有两说。《史记》中的《蒙恬列传》《王翦列传》《楚世家》,以及《资治通鉴》都记载项燕死于秦
项燕
战国末期楚国大将军
项燕(前279年-前223年),下相(今江苏宿迁西)人,战国末楚将,[1]抗秦将领项梁之父,西楚霸王项羽的祖父。
项燕大破李信20万大军,杀死秦七名都尉。后被王翦60万大军打败。公元前223年,其兵败自刎。
项燕
出生日期
公元前279年
性别
男
朝代
战国末期楚国
后代
项梁、项伯
孙子
项羽[3]、刘猷(原名项猷)、项庄
主要成就
大破李信军
入两壁
杀七都尉
展开
逝世日期
公元前223年
身份
大将军
族群
华夏族
籍贯
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宿城区)人
死因
蕲县之南战死
目
录
1人物生平
2个人生活
3史籍记载
4人物争议
5人物评价
6艺术形象
7词条图册
1人物生平编辑
据《史记》记载,项氏世世代代为楚将,其家族被封于项。
项燕
项燕
据唐朝《元和姓纂》和《大宋重修广韵》记载项燕为周朝分封同宗姬姓项国后代,春秋时项国被鲁国灭后以国名为族姓。[4]
公元前225年,秦将李信率20万大军进攻楚国,李信进攻平舆,蒙恬攻击寝,大败楚军。李信再攻鄢郢,攻克了该城,于是率军西进,到城父与蒙恬的队伍会合。项燕趁机尾随在后,三天三夜不停宿休息,反击,大败李信的军队,攻入秦军的两个营地,斩杀了七个都尉。李信率残部逃奔回秦国。
项燕
项燕
公元前224年,秦国大将王翦又率60万大军进攻楚国,楚国人闻讯王翦增兵而来,便出动国中的全部兵力抵抗秦军。王翦下令坚守营寨不与楚军交锋。项燕多次到营前挑战,秦军始终也不出战。王翦每天让士兵休息、洗沐,享用好的饮食,安抚慰问他们,并亲自与他们共同进餐。这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王翦派人打听:“军中进行什么嬉戏啊?”回答说:“军士们正在玩投石、跳跃的游戏。”王翦便说:“这样的军队可以用来作战了。”此时楚军既然无法与秦军交锋,就挥师向东而去。王翦即率军尾追,令壮士们发起突击,大败楚军,直至蕲县之南,项燕战死,楚军于是溃败逃亡,楚国也随之灭亡。[5]
2个人生活编辑
儿子
长子项渠(一说项荣,一说项超),项羽之父,早逝。
次子项梁,任楚国武信君,在定陶之战被章邯所杀。
三子项伯,任楚国左尹,后降刘邦,赐刘姓及封射阳侯。
孙子
项羽,项超之子,任西楚霸王,被刘邦在垓下之战打败后自刎。
刘猷,项伯之子,原名项猷,后降刘邦,赐刘姓。
项庄,项羽堂弟,《史记·项羽本纪》里对于这个人物提得很少,后世知道的大都是一句话:项庄舞剑,意在沛公。[6]
子侄辈
项伯,与项梁同辈,和项梁一同被项羽称作“季父”, 正史未明确是否为项燕儿子(存在同宗的可能)。 任楚国左尹,后降刘邦,赐刘姓及封射阳侯。
其他亲族
项佗(项他/项它) ,项羽族兄之子, 与项燕血脉亲疏关系不明。后来归降汉朝,封平皋侯。
项襄,项氏宗族将领,与项燕具体关系失考。汉二年在定陶归属汉军,后来被刘邦封为桃侯。
项舍(刘舍),项襄之子,汉景帝时担任丞相。
项睢(刘睢),项伯之子,因犯罪无法继承侯爵,封国撤除。
项婴,项氏宗族将领,被常山王张耳所杀,首级被拿去投奔刘邦。
玄武侯,项氏族人,归降刘邦后被封为玄武侯。其名字失考,也有可能为下列人员之中的一位。
项庄,项羽的堂弟,史书未明确是否为项燕一脉。在鸿门宴中曾想刺杀刘邦。
项声,项氏宗族将领,项羽派他平定淮北时,被汉军将领灌婴在下邳县击败。
项冠,项氏宗族将领,被汉军将领灌婴等人在鲁县击败。
项悍,项氏宗族将领,和汉军将领靳歙在济阳县交战。
3史籍记载编辑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7]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8]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9]
《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10]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11]
《史记·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12]
《汉书·卷三十一·陈胜项籍传第一》[13]
4人物争议编辑
关于项燕之死,《史记》中就有两种不同说法:
①始皇二十三年,秦复召王翦,彊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游至郢陈。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14]
②项羽初起时,年24。其仲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虏者也。[15]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按: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司马贞《索隐》云:“不同者,盖燕也王翦所围逼而自杀,故不同耳。”项燕死的时间,依《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说法为始皇二十三年,即前224年,距陈涉首事15年。
死亡时间
项燕的具体死亡时间有两说。《史记》中的《蒙恬列传》《王翦列传》《楚世家》,以及《资治通鉴》都记载项燕死于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军俘获楚王负刍是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之事情,并无提及拥立昌平君为楚王之事;但《秦始皇本纪》则记载项燕在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新立昌平君为楚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在与王翦、蒙武攻楚的作战中自杀。
项燕(?—公元前223年),泗水郡下相(今江苏宿迁市宿城区)人。战国末年楚国名将,抗秦将领项梁之父,西楚霸王项羽的祖父。[1]
项燕出身于“世世将家,有名于楚”的楚国项氏,世代为楚国将领,因封地在“项”便以封邑之名为姓。项燕生活在战国末期,正是秦国征服六国,楚国同秦国交战之时。[1]项燕作为项氏后裔、楚国大将,更是秦楚交战中的先锋。在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六国抗秦战争不断失利、楚军接连败北的艰难形势下, 项燕率楚军英勇进击, 击败秦将李信统帅的二十万进攻楚国大军。但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国大将王翦又率六十万大军进攻楚国,战况急转直下,王翦[jiǎn]采用了“以逸待劳”的战术,导致项燕防备松懈之后偷袭项燕军,大破楚军,攻下楚国首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虏了楚王负刍。[2]项燕败退至蕲南(今安徽宿县东,又说今湖北蕲春西北),拥立昌平君为楚王, 在淮南继续坚持抗秦。次年,王翦追击楚军,项燕为王翦围逼而自杀。[3]
项燕虽兵败身亡,但他曾在与强秦的对战中大获全胜,又勇而有谋,爱护士卒,深得楚人爱戴与信任。[4]虽身已死,但威名远播。在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反秦起义,就以公子扶苏和项燕为旗帜,在当时“苦秦久矣”的社会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5]项梁、项羽作为项燕后人,不仅继承了其军事才能,还借助其在楚地威望继续其未竟的抗秦事业,最终完成了灭暴秦之功。[1]
人物生平
家世出身
项燕世代为楚国将领,封地在项,其子孙便以封邑之名“项”为姓氏。[1]历代学者皆认为“项县”即为周代分封姬姓族人的“项国”,世居于此的周朝后裔也以“项”为姓,如七岁便为孔子之师的项橐,但与项燕一脉并不同祖也不同宗。[6]“项县”于楚国地位重要,据《水经注》记载,项城在颖水之滨,郢陈南侧,寿春(今安徽寿县)的北侧。颖水往东流经项城,楚襄王曾在此修筑外城,把项城作为别都,都内西南的小城就是项县的旧城,从前是颖州(今安徽阜阳)的治所。在秦人破郢,楚祚[zuò]东迁后,项作为楚国的一座重要都邑,其地位相当于楚之郊郢。[7]
大破李信军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国的统一大业已为期不远,当时未被征服的国家中仅有楚国能与之抗衡[8]。秦王用尉缭的计策,急欲伐强楚。他向年轻将领李信询问取楚兵数所需 ,李信回答二十万即可,老将王翦则说非六十万不可。秦王以为王翦生怯,将其贬斥出京。任命李信为大将,蒙武为副将,共率二十万兵往南向楚进军。[2]
李信攻平舆(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蒙武攻寝(今河南省沈丘县东南),接连获胜之后,李信又攻鄢郢(今河南淮阳陈邑),破城后,继续引兵西进,与蒙武会于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东)。项燕率军紧随李信军后,三日三夜未停歇,最终攻破李信麾下军营两座,杀都尉七人。秦军败走,项燕追李信军于平舆,并收复的此前丢失的国土。蒙武听闻李信的败绩,也放弃了会师城父的计划,退回赵国界内。项燕大败李信军,此役是秦攻灭六国后期战争中少有的失利。[2]
拥立昌平君
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李信攻楚失败后,秦王改派已经告老还乡的王翦率军六十万再次攻楚。王翦以绝对优势兵力占领了陈以南至平舆(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一带,并俘虏楚王负刍。[2]楚国失王后,项燕拥立楚考烈王庶子昌平君熊启为新王。昌平君自小成长生活在秦,并仕于秦王政朝,但在李信攻楚期间反秦于郢陈,郢陈陷落后,撤退回到楚国。[9]与秦王政事不和,谢病归老至楚国旧都郢陈(即鄢郢,今河南淮阳陈邑)。[10]昌平君继承楚国王位后,项燕仍担任大将,在淮北继续抗击秦军。[3]
兵败身死
王翦率军占领平舆后,采用“以逸待劳”的战术,养精蓄锐,坚守营垒不与楚人对战。项燕率军多次主动向秦军发起攻击,但求战不得于是向东撤退。此时王翦却率军追击,大破项燕率领的楚军,并一直追击楚军至蕲南(今安徽宿州),项燕最终死于此战。[2]项燕之死代表了楚军的全线溃败,随后王翦在楚地节节连胜,于秦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国改为楚郡。[3]
秦末农民起义时,陈胜为从民欲,诈称公子扶苏、项燕。陈胜是楚人、他面对的渔阳戍卒也是楚人、起事之地尽皆楚地,以“项燕”为旗号,再次反映了项燕在楚地的威望和号召力。[5]而项燕未竟的抗秦事业,由其子项梁发端,其孙项羽接其力。项梁、项羽之影响力与以项燕为代表的项氏一族,在楚国的威望不无关系,即如陈婴言“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想要完成灭秦大业,还要倚仗项羽这样的名门望族。项羽也不负众望,最终在巨鹿之战中,灭秦军主力,被诸侯拥立为共主,基本完成了灭秦大业。[1]
历史评价
秦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陈胜评价项燕,作为楚国将领,数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卒,楚人非常敬重他。[5]
清朝学者李寿蓉认为项燕诚谓楚国之一员猛将,一是因以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辅之以久经沙场的老将王翦,穷尽全国兵力至六十万才敢涉足项燕镇守的国境;二是城父之战中,项燕率军作战三天三夜,转败为胜,击溃蒙武、李信带领的强秦二十万军。其后在与王翦军交战中,王翦率军按兵不动,军中以投石超距为戏。项燕率军数次挑战无果后领兵向东,旋即被王翦军破于蕲南,兵败身死。人动我静、人劳我逸、人竭我盈,皆是兵法。自古以来,身为将领,皆读兵书。项燕却未尝学习兵法知识,由此落败。他的后代子项梁、孙项羽继承有祖父风范,战胜抑或战败皆有枭雄之姿。在历史长河中若项燕者亦不乏其人。[11]
相关争议
死亡原因
关于项燕之死,《史记》中有五处记载,两种说法。《楚世家》、《项羽本纪》、《王翦列传》和《蒙恬列传》皆载项燕是被王翦所杀;《秦始皇本纪》则说于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率军攻楚,楚军溃败后,昌平君死,项燕自杀。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司马贞《索隐》认为因项燕是在王翦军队的围逼之下自杀,导致了记载的不同。[2]
死亡时间
项燕的具体死亡时间有两说。《史记》中的《蒙恬列传》《王翦列传》《楚世家》,以及《资治通鉴》都记载项燕死于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军俘获楚王负刍是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之事情,并无提及拥立昌平君为楚王之事;但《秦始皇本纪》则记载项燕在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新立昌平君为楚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在与王翦、蒙武攻楚的作战中自杀。[2]
楚王负刍[chú](?―公元前223年),芈姓,熊氏,名负刍,楚考烈王之子、楚幽王熊悍之弟、楚哀王熊犹庶兄。战国时期楚国最后一任国君,公元前228年―公元前223年在位。[1]
公元前228年,负刍的门客杀死楚哀王,负刍自立为楚王。两年后,负刍向秦国提出割让青阳以西的地方求和,但未被秦国接受。[3]公元前223年,秦军攻入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楚王负刍被俘,楚国随后灭亡。[2]
人物生平
即位为君
楚幽王十年(公元前228年),楚幽王去世,楚哀王即位。楚哀王在位两个多月,负刍的党羽袭击杀害楚哀王,而拥立负刍为王。[2]
对秦作战
楚王负刍二年(公元前226年),楚国被秦军进攻,楚国不敌,丢失了十几座城池。楚王负刍向秦国提出,拟献青阳(今湖南长沙)以西土地来求和。但秦国仍派二十万大军攻打楚国的平舆(今河南平舆北)、寝(今安徽临泉)和陈城(今河南淮阳)等地。[2]楚军趁秦军不备,在城夫进行反击,大败秦军,杀死秦军七位都尉,收回失地。[2]
楚王负刍四年(公元前224年),楚王负刍因之前的胜利,立即抛弃了之前献青阳以西地的提议,并派兵袭击原楚国都城郢都所在地的秦国南郡(今湖北武汉以西至四川巫山以东)。[3]同年,楚国被秦国将领王翦[jiǎn]所率领的60万大军进攻,负刍发动全国的兵力反抗。但楚军还是在蕲地被秦军打败,楚国将军项燕战死。[2]
战败被俘
楚王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被秦军将领王翦攻破,负刍被俘虏,楚国灭亡。秦国取消楚国名号,将楚地设置为郡。[2]
项燕(?—公元前223年),泗水郡下相(今江苏宿迁市宿城区)人。战国末年楚国名将,抗秦将领项梁之父,西楚霸王项羽的祖父。
项燕出身于“世世将家,有名于楚”的楚国项氏,世代为楚国将领,因封地在“项”便以封邑之名为姓。项燕生活在战国末期,正是秦国征服六国,楚国同秦国交战之时。项燕作为项氏后裔、楚国大将,更是秦楚交战中的先锋。在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六国抗秦战争不断失利、楚军接连败北的艰难形势下, 项燕率楚军英勇进击, 击败秦将李信统帅的二十万进攻楚国大军。但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国大将王翦又率六十万大军进攻楚国,战况急转直下,王翦采用了“以逸待劳”的战术,导致项燕防备松懈之后偷袭项燕军,大破楚军,攻下楚国首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虏了楚王负刍。项燕败退至蕲南(今安徽宿县东,又说今湖北蕲春西北),拥立昌平君为楚王, 在淮南继续坚持抗秦。次年,王翦追击楚军,项燕为王翦围逼而自杀。
项燕虽兵败身亡,但他曾在与强秦的对战中大获全胜,又勇而有谋,爱护士卒,深得楚人爱戴与信任。虽身已死,但威名远播。在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反秦起义,就以公子扶苏和项燕为旗帜,在当时“苦秦久矣”的社会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项梁、项羽作为项燕后人,不仅继承了其军事才能,还借助其在楚地威望继续其未竟的抗秦事业,最终完成了灭暴秦之功。
人物生平
家世出身
项燕世代为楚国将领,封地在项,其子孙便以封邑之名“项”为姓氏。历代学者皆认为“项县”即为周代分封姬姓族人的“项国”,世居于此的周朝后裔也以“项”为姓,如七岁便为孔子之师的项橐,但与项燕一脉并不同祖也不同宗。“项县”于楚国地位重要,据《水经注》记载,项城在颖水之滨,郢陈南侧,寿春(今安徽寿县)的北侧。颖水往东流经项城,楚襄王曾在此修筑外城,把项城作为别都,都内西南的小城就是项县的旧城,从前是颖州(今安徽阜阳)的治所。在秦人破郢,楚祚东迁后,项作为楚国的一座重要都邑,其地位相当于楚之郊郢。
大破李信军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国的统一大业已为期不远,当时未被征服的国家中仅有楚国能与之抗衡。秦王用尉缭的计策,急欲伐强楚。他向年轻将领李信询问取楚兵数所需 ,李信回答二十万即可,老将王翦则说非六十万不可。秦王以为王翦生怯,将其贬斥出京。任命李信为大将,蒙武为副将,共率二十万兵往南向楚进军。
李信攻平舆(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蒙武攻寝(今河南省沈丘县东南),接连获胜之后,李信又攻鄢郢(今河南淮阳陈邑),破城后,继续引兵西进,与蒙武会于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东)。项燕率军紧随李信军后,三日三夜未停歇,最终攻破李信麾下军营两座,杀都尉七人。秦军败走,项燕追李信军于平舆,并收复的此前丢失的国土。蒙武听闻李信的败绩,也放弃了会师城父的计划,退回赵国界内。项燕大败李信军,此役是秦攻灭六国后期战争中少有的失利。
拥立昌平君
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李信攻楚失败后,秦王改派已经告老还乡的王翦率军六十万再次攻楚。王翦以绝对优势兵力占领了陈以南至平舆(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一带,并俘虏楚王负刍。楚国失王后,项燕拥立楚考烈王庶子昌平君熊启为新王。昌平君自小成长生活在秦,并仕于秦王政朝,但在李信攻楚期间反秦于郢陈,郢陈陷落后,撤退回到楚国。与秦王政事不和,谢病归老至楚国旧都郢陈(即鄢郢,今河南淮阳陈邑)。昌平君继承楚国王位后,项燕仍担任大将,在淮北继续抗击秦军。
兵败身死
王翦率军占领平舆后,采用“以逸待劳”的战术,养精蓄锐,坚守营垒不与楚人对战。项燕率军多次主动向秦军发起攻击,但求战不得于是向东撤退。此时王翦却率军追击,大破项燕率领的楚军,并一直追击楚军至蕲南(今安徽宿州),项燕最终死于此战。项燕之死代表了楚军的全线溃败,随后王翦在楚地节节连胜,于秦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国改为楚郡。
秦末农民起义时,陈胜为从民欲,诈称公子扶苏、项燕。陈胜是楚人、他面对的渔阳戍卒也是楚人、起事之地尽皆楚地,以“项燕”为旗号,再次反映了项燕在楚地的威望和号召力。而项燕未竟的抗秦事业,由其子项梁发端,其孙项羽接其力。项梁、项羽之影响力与以项燕为代表的项氏一族,在楚国的威望不无关系,即如陈婴言“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想要完成灭秦大业,还要倚仗项羽这样的名门望族。项羽也不负众望,最终在巨鹿之战中,灭秦军主力,被诸侯拥立为共主,基本完成了灭秦大业。
历史评价
秦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陈胜评价项燕,作为楚国将领,数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卒,楚人非常敬重他。
清朝学者李寿蓉认为项燕诚谓楚国之一员猛将,一是因以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辅之以久经沙场的老将王翦,穷尽全国兵力至六十万才敢涉足项燕镇守的国境;二是城父之战中,项燕率军作战三天三夜,转败为胜,击溃蒙武、李信带领的强秦二十万军。其后在与王翦军交战中,王翦率军按兵不动,军中以投石超距为戏。项燕率军数次挑战无果后领兵向东,旋即被王翦军破于蕲南,兵败身死。人动我静、人劳我逸、人竭我盈,皆是兵法。自古以来,身为将领,皆读兵书。项燕却未尝学习兵法知识,由此落败。他的后代子项梁、孙项羽继承有祖父风范,战胜抑或战败皆有枭雄之姿。在历史长河中若项燕者亦不乏其人。
相关争议
死亡原因
关于项燕之死,《史记》中有五处记载,两种说法。《楚世家》、《项羽本纪》、《王翦列传》和《蒙恬列传》皆载项燕是被王翦所杀;《秦始皇本纪》则说于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率军攻楚,楚军溃败后,昌平君死,项燕自杀。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司马贞《索隐》认为因项燕是在王翦军队的围逼之下自杀,导致了记载的不同。
死亡时间
项燕的具体死亡时间有两说。《史记》中的《蒙恬列传》《王翦列传》《楚世家》,以及《资治通鉴》都记载项燕死于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军俘获楚王负刍是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之事情,并无提及拥立昌平君为楚王之事;但《秦始皇本纪》则记载项燕在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新立昌平君为楚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在与王翦、蒙武攻楚的作战中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