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布是楚地人,为人好逞意气,爱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气。
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
等到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
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周家说:“汉王朝悬赏捉拿你非常紧急,追踪搜查就要到我家来了,将军您能够听从我的话,我才敢给你献个计策;如果不能,我情愿先自杀。”季布答应了他。周家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把他放在运货的大车里,将他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出卖给鲁地的朱家。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便买了下来安置在田地里耕作,并且告诫他的儿子说:“田间耕作的事,都要听从这个佣人的吩咐,一定要和他吃同样的饭。”朱家便乘坐轻便马车到洛阳去了,拜见了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喝了几天酒。朱家乘机对滕公说:“季布犯了什么大罪,皇上追捕他这么急迫?”滕公说:“季布多次替项羽窘迫皇上,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抓到他才干休。”朱家说:“您看季布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滕公说:“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朱家说:“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再说凭着季布的贤能,汉王朝追捕又如此急迫,这样,他不是向北逃到匈奴去,就是要向南逃到越地去了。这种忌恨勇士而去资助敌国的举动,就是伍子胥所以要鞭打楚平王尸体的原因了。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说明呢?”汝阴侯滕公知道朱家是位大侠客,猜想季布一定隐藏在他那里,便答应说:“好。”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皇上于是就赦免了季布。
在这个时候,许多有名望的人物都称赞季布能变刚强为柔顺,朱家也因此而在当时出了名。
后来季布被皇上召见,表示服罪,皇上任命他做了郎中。
汉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匈奴王单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而且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齐声说:“好。”季布说:“樊哙这个人真该斩首啊!当年,高皇帝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能横扫匈奴呢?这是当面撒谎!再说秦王朝正因为对匈奴用兵,才引起陈胜等人起义造反。直到现在创伤还没有治好,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终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
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汉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才能,汉文帝便召见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说他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居留了一个月,皇帝召见之后就让他回原郡。季布因此对皇上说:“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了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现在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有人妄誉我来欺骗陛下;现在我来到了京城,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罢,遣回原郡,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毁谤我。陛下因为一个人赞誉我就召见,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要我回去,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了这件事,就窥探出您为人处世的深浅了。”皇上默然不作声,觉得很难为情,过了很久才说道:“河东对我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郡,好比是我的大腿和臂膀,所以我特地召见你啊!”于是季布就辞别了皇上,回到了河东郡守的原任。
楚地有个叫曹丘的先生,擅长辞令,能言善辩,多次借重权势获得钱财。他曾经侍奉过赵同等贵人,与窦长君也有交情。季布听到了这件事便寄了一封信劝窦长君说:“我听说曹丘先生不是个德高望重的人,您不要和他来往。”等到曹丘先生回乡,想要窦长君写封信介绍他去见季布,窦长君说:“季将军不喜欢您,您不要去。”曹丘坚决要求窦长君写介绍信,终于得到,便起程去了。曹丘先派人把窦长君的介绍信送给季布,季布接了信果然大怒,等待着曹丘的到来。曹丘到了,就对季布作了个揖,说道:“楚人有句谚语说:‘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你季布的一句诺言。’您怎么能在梁、楚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呢?再说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由于我到处宣扬,您的名字天下人都知道,难道我对您的作用还不重要吗?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季布于是非常高兴,请曹丘进来,留他住了几个月,把他作为最尊贵的客人,送他丰厚的礼物。季布的名声之所以远近闻名,这都是曹丘替他宣扬的结果啊!
季布的弟弟名叫季心,他的勇气胜过关中所有的人。待人恭敬谨慎,因为好打抱不平,周围几千里的士人都争着替他效命。季心曾经杀过人,逃到吴地,隐藏在袁丝家中。季心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袁丝,又像对待弟弟一样对待灌夫、籍福这些人。他曾经担任中尉下属的司马,中尉郅都也不敢不以礼相待。许多青年人常常暗中假冒他的名义到外边去行事。在那个时候,季心因勇敢而出名,季布因重诺言而出名,都在关中名声显著。
季布的舅舅丁公担任楚军将领。丁公曾经在彭城西面替项羽追逐汉高祖,使高祖陷于窘迫的处境。在短兵相接的时候,高祖感到危机,回头对丁公说:“我们两个好汉难道要互相为难吗!”于是丁公领兵返回,汉王便脱身解围。等到项羽灭亡以后,丁公拜见高祖。高祖把丁公捉拿放到军营中示众,说道:“丁公做项王的臣下不能尽忠,使项王失去天下的,就是丁公啊!”于是就斩了丁公,说道:“让后代做臣下的人不要仿效丁公!”
季布(生卒年不详),楚地人,侠士、将军,西汉时担任郎中、中郎将、河东太守等职。
季布曾经跟随楚霸王项羽,在霸王手下做将领时,多次围困汉高祖刘邦,刘邦灭楚后,重金通缉季布,后经人帮助,通过夏侯婴劝说刘邦,刘邦赦免了季布,并封他做了郎中,汉惠帝时做了中郎将,文帝时又担任河东太守。
季布为人有侠气,好打抱不平,讲信义,重承诺,在楚地很有名,成语“一诺千金”就是说的季布。
人物生平
求赦高祖
季布是楚地人,为人有侠义心肠,看重承诺,后跟随霸王项羽作战,多次围困汉高祖刘邦,使刘邦难堪,刘邦灭楚后重金通缉季布。季布便躲到濮阳周家的家中,因官府通缉得紧,周家告诉季布:“朝廷悬赏捉拿你,马上就搜到我家了,将军如果能听从我的我的话,我才敢给你献计,如果不能,我情愿自杀”,季布答应了周家,于是周家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把他放在运货的大车里,将他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出卖给鲁地的朱家,朱家知道有个仆人是季布,便让他田里耕作,并嘱咐儿子,耕作的事要听季布的,还要和他吃一样的饭。然后朱家便乘车前去洛阳拜会滕公夏侯婴。
夏侯婴留朱家饮酒多日,朱家趁机询问皇帝通缉季布的原因,夏侯婴告诉朱家是因为当年季布多次围困皇上,使皇上窘迫,皇上怨恨他,非要抓到他才罢休。然后朱家告诉夏侯婴,那时候两者各为其主,围困皇上也是季布的职责,现在刚刚得了天下,这样做会昭示皇上气量狭小,再者季布有才能,如此紧迫通缉会让他逃到匈奴或者越地,这是资助敌国的行为,你应该告诉皇上。于是夏侯婴借机把这些话告诉了刘邦,刘邦就赦免了季布,后来又召见了他,季布向刘邦表示服罪,刘邦任命他做了郎中。
阻战匈奴
汉惠帝时,季布做了中郎将,匈奴的单于曾经写信给吕后(汉高祖妻,惠帝母),信中颇为不敬,于是吕后就召集将领们前来商议,上将军樊哙率先表态,给我十万兵马,我将横扫匈奴,将领们为了迎合吕后心意,都说好,只有季布说樊哙这个人真该斩首啊!当年汉高祖带四十万兵马还被困在平城,现在樊哙怎么可能用十万兵马,打败匈奴,这是撒谎,再者秦朝正是用兵匈奴才导致陈胜等起义,战争留下的创伤到现在还没好,樊哙当面奉承,想要使天下不安。殿上的将领感到惶恐,吕后退朝也不再讨论攻打匈奴的事了。
对答文帝
季布为河东太守时,有人对汉文帝说季布有才能,汉文帝便打算召见季布,让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说季布虽然勇猛,但是酗酒,是个难以接近的大臣。季布来到长安一个月,文帝召见后就让他回到河东,于是季布对汉文帝讲道,我没有功劳,被陛下召见,是有人说了我的好话蒙骗陛下,现在被召见后没有安排什么事情是有人诋毁我。陛下因为有人赞誉我就召见,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就让我回去,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说后,就窥探出您为人处事的深浅了。汉文帝沉默一会,告诉季布,河东郡是很重要的郡,就像我的胳膊大腿一样,这才召见你。于是季布就拜别汉文帝,回到河东继续担任太守。
成语典故
一诺千金
语出《史记》,曹丘生对季布说的“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楚地有个曹丘生,能言善辩,喜好攀附权贵来获得金钱,季布曾经写信给窦长君(汉文帝窦皇后的哥哥),让他远离曹丘生。曹丘生回乡,想要拜访季布,让窦长君写介绍信,窦长君告诉曹丘生季布不喜欢他,但曹丘生坚持让窦长君写。回乡后把信送给季布,季布看后果然大怒,等曹丘生的到来,曹丘生见到季布说,楚人有句谚语“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你的名声在楚地这么大,你我都是楚人,由于我在天下各地宣扬你的名声,使天下人都知道,我的作用不是很大吗?你怎么拒绝见我呢?季布听后很高兴,留他住了几个月,还给他丰厚的礼物。
人物评价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以项羽(楚人)的那种气势,季布却能够靠勇敢在楚地扬名,并且亲身消灭敌军,多次拔取敌人的军旗,可以称得上英雄,但是他宁肯遭受刑罚,去给别人做仆役,也不肯死去,却又显得多么卑下。他一定是自负才能,这才能够受辱而不感到羞耻,就是为了将来能够发挥才能,所以终成汉朝的名将。真正贤能的人看重自己的死,只有奴婢、姬妾这些低贱的人因为感愤而自杀的,算不得勇敢,那是因为他们也没有其他办法了。
家庭成员
弟弟季心
季心是季布的弟弟,有勇气,待人恭谨,喜欢行侠仗义,周围的人都乐于给他效命,曾经因为杀人,逃到吴地隐藏在袁盎家中,季心以侍奉兄长的礼节对待袁盎,对待灌夫、籍福像弟弟一样,做过中尉的司马,中尉对他也以礼相待,许多年轻人也以季心得名义在外行事,当时,季心以勇敢,季布以重诺在关中显名。
舅舅丁公
丁公是季布的舅舅,曾在项羽手下担任将领,在彭城西面追拿刘邦,在要短兵相接的时候,刘邦赶紧回头向丁公说:“难道咱们两个好汉要相互为难吗?”丁公便带兵撤离,刘邦于是解除危机。等到项羽灭亡后,丁公去见刘邦,刘邦让人绑了丁公在军营中示众,说丁公不忠于项羽,使项羽失去天下的就是丁公,然后斩了丁公,让后人不要效仿丁公。
丁固(?~公元前202年),也名叫“丁公”,薛县人,是季布同母异父的弟弟(另有一种说法称丁固是季布的舅舅)。
丁固是楚王项羽麾下将领,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在彭城之战中战败溃逃时,丁固率兵围追堵截刘邦,刘邦在两军对峙时说服了丁固,因此得以逃脱。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后即位称帝,丁固前去拜见刘邦,想邀功请赏。被刘邦以对先主不忠的罪名,将丁固斩杀。
关于丁固被刘邦诛杀的事情,历代多有评议,其中多是针对丁固或刘邦的行事进行评判,或是将丁固与季布、项伯、雍齿的事迹对比评价。
人物生平
追击刘邦
丁固,薛县人,是楚王项羽麾下将领,也是项羽麾下大将季布同母异父的弟弟。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在彭城之战中被项羽回师击败,往彭城西面溃逃。丁固向彭城县西面追逐并围击刘邦,双方正准备短兵相接,刘邦见情况紧急,就回头对丁固说:“丁公,你我两人都是贤明仁义的人,何必要如此过分的互相迫害呢。”丁固听到这话,也心有所触,于是就放过了刘邦,带兵回去了。
请功受戮
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击败,逃亡至垓下,最终在乌江自刎。同年,刘邦即位称帝,并赦免了多次陷刘邦至窘境的季布。于是,丁固前去拜见刘邦,也想邀功请赏。刘邦把丁固带到军中巡行示众,说:“丁公作为项王的臣子却怀有异心,对君主不忠,丁固就是导致项王失去天下的罪人。”于是下令兵吏将丁固斩杀,并告诫军中士官说:“从今往后,后世做臣子的人不要效仿丁固。”
史书记载
《楚汉春秋》:上败彭城,薛人丁固追,上被发而顾曰:“丁公,何相逼之甚?”乃回马而去。上即位,欲陈功,上曰:“使项氏失天下者是子也。为人臣用两心,非忠也。”使下吏笞杀之。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戹哉!”於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汉书·季布栾布田叔传》:布母弟丁公,为项羽将,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汉王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戹哉!”丁公引兵而还。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也。”遂斩之,曰:“使后为人臣无效丁公也!”
《前汉纪·高祖皇帝纪卷第三》:初,季布异父弟丁公为楚将,逐上。上迫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丁公引兵而还。天下既定,斩丁公以徇军,曰:“自今以后,为人臣者莫效丁公也!”
《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布母弟丁公,亦为项羽将,逐窘帝彭城西。短兵接,帝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戹哉!”丁公引兵而还。及项王灭,丁公谒见。帝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也。”遂斩之,曰:“使后为人臣无效丁公也!”
身份争议
关于丁固与季布的关系,史书中有两种说法。在《史记》(司马迁著)和《汉书》(班固编撰)的记载中,丁固是季布的“母弟”。“母弟”直译为季布母亲的弟弟,也就是指丁公是季布的舅舅。在唐朝颜师古注解的《汉书》中则称:“此母弟为同母异父之弟”,即丁公是季布同母异父的弟弟。
人物评论
“丁公被杀是由于丁公不懂人性,企望施恩图报的心理造成丁公不明智的谒见,致使刘邦感受到被要挟,以及刘邦不堪受辱,怕自己自私寡情的真实面目被暴露,乃至杀之灭口。”(内蒙古电大学刊评)
“昔高祖赏季布之罪,诛丁固之功。今遭明主,亦何忧哉。”(尚书仆射鲍永评)
傅玄:“夷、叔迕武王以成名,丁公顺高祖以受戮,二主之度远也。若不远其度,惟褊心是从,难乎以容民畜众矣。”(傅玄评)
“法欲必奉,故令主者守文;理有穷塞,故使大臣释滞;事有时宜,故人主权断。主者守文,若释之执犯跸之平也;大臣释滞,若公孙弘断郭解之狱也;人主权断,若汉祖戮丁公之为也。”(刘颂评)
“天下粗定,当显明逆顺,此汉高祖所以斩丁公也。今忠于事君者莫不显擢,背叛不臣者无不夷戮,此天下所以归伏大王也。”(程遐评)
萧宝夤:“昔越栖会稽,赖宰嚭以获立;汉困彭宋,实丁公而获免。吴项已平,二臣即法。岂不录其情哉?欲明责以示后。”(萧宝夤评)
“罪不及嗣,既弘至孝之道,恩由义断,以劝事君之节。故羊鲋从戮,弥见叔向之诚,季布立勋,无预丁公之祸,用能树声往代,贻范将来。”(隋炀帝杨广评)
“昔项羽之臣丁公,常将危汉高祖,高祖谓之曰:‘二贤岂相厄哉。’丁公乃止。及高祖灭项氏,遂戮丁公以徇,曰:‘使项王失天下者,丁公也。’夫戮之,大义至公也,不私德之,所以诫其后之事君者。”(隋尚书右丞韦凑)
“呜乎!刘项之作也,淮阴不以猜误而去项乎?淮南不以疑惧而去项乎?曲逆不以辩说而去项乎?去彼而就此,果谓忠乎?果谓不忠乎?是利则存,不利则亡者也。则丁公临敌,舍敌无杀,诚恻隐之仁者,岂有猜误辩说疑惧者耶?有利则存、不利则亡者耶?与其不忠,则彼三侯者未可免鼎镬之诛,刀锯之刑也。是高祖斩之,果不为当。噫!汉之初立,未为无人。丁公就刑,未闻有一言而戾者,将固之命也。悲夫! ”(皮日休评)
“高祖斩丁公,赦季布,非诚心欲伸大义,特私意耳。季布所以生,盖欲示天下功臣。是时功臣多,故不敢杀季布。既是明大义,陈平、信、布皆项羽之臣,信、布何待反而诛之?”(朱熹评)
“高祖起丰、沛以来,罔罗豪桀,招亡纳叛,亦已多矣。及即帝位,而丁公独以不忠受戮,何哉?夫进取之与守成,其势不同。当群雄角逐之际,民无定主,来者受之,固其宜也。及贵为天子,四海之内,无不为臣;苟不明礼义以示之,使为臣者,人怀贰心以徼大利,则国家其能久安乎!是故断以大义,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而怀私结恩者,虽至于活己,犹以义不与也。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子孙享有天禄四百馀年,宜矣!”(司马光评)
“起义兵诛暴乱,而自为无道者,项羽也。既伏其辜矣,枝属何责焉?恶恶止其身,忠厚之至也。高帝以丁公二心而杀之,乃侯项伯,何也?项伯所以免帝于危者,为羽讲解,此公道也。丁公刃已及沛公而纵之去,此私情也,岂可比而同之乎?若夫以己之姓易人之姓,则前贤已论其失矣。”(胡寅评)
“以至仁伐不仁,因多助攻寡助。请同李广,勿令一骑生还;毋效丁公,遽听片言返旆。”(李仁孝评)
吴若:“凡为天下者不顾私恩。丁公,成汉祖者也,汉祖斩之,知其奸也;魏徵,背唐太宗者也,太宗亲之,知其忠也。”(吴若评)
朱元璋:“人若操赏罚之柄以御天下,必在至公。无善而赏,是谓私爱;无过而罚,是用私恶。此不足以为劝惩。朕观汉高帝斩丁公、封雍齿,唐太宗黜权万纪、李仁发而赏魏徵之直,皆至当可以服人,所谓赏一君子而人皆喜,罚一小人而人皆惧。”(朱元璋评)
“季布之忠,虽有怨而必用;丁公之不忠,虽有德而必斩,书附于此,见高帝善用赏罚也。”(张之象评)
“帝取天下,孰非用间纳叛以有之,而独于丁公称其区区二心耶?盖帝方灭楚以威天下,而丁公首著其厄,故丑之,既戮而为此言以掩之也。”(王世贞评)
“以大义服天下者,以诚而已矣,未闻其以术也;奉义为术而义始贼。义者,心之制也,非天下之名也。心所勿安而忍为之,以标其名,天下乃以义为拂人之心而不和顺于理。夫高帝当窘迫之时,岂果以丁公为可杀而必杀之哉?当诛丁公之日,又岂果能忘丁公之免己而不以为德哉?欲惩人臣之叛其主,而先叛其生我之恩,且嚣然曰是天下之公义也。则借义以为利,而吾心之恻隐亡矣。夫义,有天下之大义焉,有吾心之精义焉。精者,纯用其天良之喜怒恩怨以为德威刑赏,而不杂以利者也。使天下知为臣不忠者之必诛而畏即于刑,乃使吾心违其恩怨之本怀,矫焉自诬以收其利。然则义为贼仁之斧而利之囮也乎?故赦季布而用之,善矣,足以劝臣子之忠矣。若丁公者,废而勿用可也;斩之,则导天下以忘恩矣。恩可忘也,苟非刑戮以随其后,则君父罔极之恩,孰不可忘也?呜呼!此三代以下,以义为名为利而悖其天良之大慝也。”(王夫之评)
“咬牙封雍齿,计安众将之心;含泪斩丁公,法正叛臣之罪。”(程登吉评)
“丁公之可杀者三:放楚之贼为不忠,可杀;不识汉高之为人,信两贤之言为不智,则可杀;汉王为帝而遂来谒,是卖阵以求荣,为不义,则可杀。汉高之不可杀丁公亦有三:彼不杀我而我杀之,是悖恩也,一不可;既知其贤而复杀之,是忌才也,二不可;欲掩受厄之丑而假大义以杀之,是欺天下也,三不可。然则必如之何?为丁公者,当远去以洁身。为汉高者,当赐之金以酬其恩,放之田野以示惩,则两得之矣!”(唐顺之评)
“高祖名为大度,而恩仇之际实不能忘。如季布、雍齿初实欲诛之,以屈于公议而止;又如戛羹小怨,而终不忘情于丘嫂,他可知矣。丁公短兵急接之时,窘迫可知,虽以漫辞幸免,而怒之者实深,故因其来谒而斩之,其本心未必果责其不忠于项王也,不然何以不并诛项伯乎?”(姚苎田评)
“余旧有诗云,‘项王不肖臣,丁公与项伯。如何汉高帝,一杀一封国。’讥射阳之侯也,而《唐文粹》皮日休《汉斩丁公论》,谓高帝不当斩丁公,未为无见,俟识者定之。《读史管见》论汉高待项氏忠厚,故侯项伯,不可以杀丁公比。似不尽然,郑当时之先以不名籍被逐,则又何说?”(梁玉绳评)
“忘怨而官季布,是也!至丁公不臣,屏斥勿用已足为戒,必杀之,过矣!此特春秋以降任术之事,非圣王至公无我之心也。”(刘沅评)
“案高祖斩丁公事,先儒乐道之,以为急正君臣之义也,综其实不然。高祖与丁公非有雅故也,骤然相厄一日之中,以一语之交而引兵以去,丁公亦非必以此示德汉王也。及项王灭而丁公谒见高祖,是将以彭城一日之引兵以去而望收报今日也。高祖于此时录其功乎?抑将以其一日之相舍而引以为雅故乎?其谒见也,其心有不可问者也。使丁公不来见,高祖方且求而用之,为其一日之雅故而相厄也,旋而相舍,固当俟其人之追而思之,而未宜居之以为德也。被丁公以不臣之名而徇之军中,乃高祖之谲也;虽然,高祖舍是而无以处丁公矣。其谲也,乃所以成其为高祖之英雄也欤?”(郭嵩焘评)
“按,刘邦之斩丁公。与《伍子胥列传》所写之句践灭吴后同时杀了吴之内奸伯嚭,且责其‘卖主’‘与己比周’事同,而杀伯嚭,当时实无其事。凡此等,皆可见司马迁的一种态度,而不是为了表现句践、刘邦的‘善用赏罚’。”(韩兆琦评)
相关事件
名字由来
据顾炎武所著的《日知录》中记载,史书有时候对一些名字不详的人物会以“公”来代称。在《史记》(司马迁著)和《汉书》(班固编撰)等书籍的记载中,将丁固称为丁公。西晋学者晋灼在《史记》的集解中称:“丁公是薛县人,名叫丁固。”而在《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上》的记载中,赵永对冯衍说:“昔高祖赏季布之罪,诛丁固之功。今遭明主,亦何忧哉。”
事迹差异
根据《汉书·季布栾布田叔传》的记载:“布母弟丁公,为项羽将,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汉王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戹哉。‘丁公引兵而还。”对于刘邦所说的“两贤岂相戹哉”指的是哪两个人,有两种说法,在班固编撰、颜师古注的《汉书》中,三国曹魏著名学者孟康说:“两贤岂相戹哉”指的是丁固和另一名参与追杀刘邦的彭城将领赖齮。而唐朝颜师古却认为,赖齮虽然一同参与了追杀刘邦,但是刘邦说这句话时,是单独对丁固说的,所以“两贤”指的是丁固和刘邦。
后世纪念
据《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九·南直十一(萧县)》中记载:“丁公山,今县南十五里。相传楚将丁公追汉王于此,其地亦名丁里村。”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丁公被杀是由于对项王的不忠,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说丁公被杀是“夫进取之与守成,其势不同.”其实不然,丁公被杀是由于丁公不懂人性,企望施恩图报的心理造成丁公不明智的谒见,致使刘邦感受到被要挟,以及刘邦不堪受辱,怕自己自私寡情的真实面目被暴露,乃至杀之灭口。